捣衣
杜甫〔唐代〕
亦知戍不返,秋至拭清砧。
已近苦寒月,况经长别心。
宁辞捣熨倦,一寄塞垣深。
用尽闺中力,君听空外音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知道你在卫戍边疆,不会回家门。秋天到了,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。
此时的季节,已是苦寒的月份。我们已经长期久别,时刻怀念在心!
我不能拒绝捣衣熨衣的那份沉重的劳倦,因为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。
我在家中用尽力气捶打,希望远隔千山万水的你能听到这响彻天外的声音。
注释
戍:防守边疆。
砧:捣衣石。
苦寒:指极端寒冷,严寒。
塞垣:这里指边塞、北方边境地带。
简析
《捣衣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诗的首联点出思妇深知丈夫戍边难归,但仍在秋日到来时,擦拭着清冷的砧石,准备捣衣,寄托深情;颔联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严酷与思妇内心的痛苦;颈联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深情与执着;尾联以深情的呼唤作结,思妇用尽全部力量,只为让丈夫在遥远的边塞能听到她心中的声音。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思妇为戍边丈夫捣衣寄情的场景,表达出深沉的思念与无尽的牵挂。
杜甫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 1338篇诗文 2730条名句
李白墓
白居易〔唐代〕
采石江边李白坟,绕田无限草连云。
可怜荒垄穷泉骨,曾有惊天动地文。
但是诗人多薄命,就中沦落不过君。
日出行
李白〔唐代〕
日出东方隈,似从地底来。
历天又入海,六龙所舍安在哉?
其始与终古不息,人非元气,安得与之久徘徊?
草不谢荣于春风,木不怨落于秋天。
谁挥鞭策驱四运?万物兴歇皆自然。
羲和!羲和!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?
鲁阳何德,驻景挥戈?
逆道违天,矫诬实多。
吾将囊括大块,浩然与溟涬同科!
苏武庙
温庭筠〔唐代〕
苏武魂销汉使前,古祠高树两茫然。
云边雁断胡天月,陇上羊归塞草烟。
回日楼台非甲帐,去时冠剑是丁年。
茂陵不见封侯印,空向秋波哭逝川。